2016年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及增长因素分析
2016年作为“十三五”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,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全市人民团结一心、攻坚克难,按照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凝心聚力打造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,努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的困难,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,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,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。
一、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及特点
2016年,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。其中: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502 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2261元,同比增长8.3%,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.1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67 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1049元,同比增长8.8%,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.6%。

(一)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趋缓
近年来,受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收入基数逐步提高等因素影响,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势与全国、全省一致,呈平稳增长但增速逐步趋缓态势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8.3%和8.8%,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.8和1.3个百分点。分季度来看,一季度、上半年、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8.6%、8.7%、8.2%和8.3%,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9.6%、9.2%、9.2%和8.8%。

(二)工资性收入仍占“大半江山”
从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来看,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,占据可支配收入的“大半江山”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,工资性收入、经营净收入、财产净收入、转移净收入分别达到17696元、2511元、2720元、6575元,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.0%、8.5%、9.2%、22.3%;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、经营净收入、财产净收入、转移净收入分别达到7617元、4196元、344元、810元,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.7%、32.4%、2.7%、6.2%。

(三)收入增速“跑赢”全国,绝对额居全省首位
根据资料显示,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其中城镇比全国平均增速7.8%高0.5个百分点,农村比全国平均增速8.2%高0.6个百分点。从绝对额看,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均居全省第一位,其中城镇比全省平均水平26743元高2759元,农村比全省平均水平8090元高4877元。

(四)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,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
调查数据显示,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继续大于城镇,农村增速为8.8%,比城镇高0.5个百分点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,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去年同期2.29:1缩小到2.28:1。
二、促进居民增收的有力因素
(一)就业促增收
我市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多渠道促就业,共同推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,全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分别为9.3%和11.5%。一是大力促进就业。全市统筹做好“春风行动”、“就业援助月”、“民营企业招聘周”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,就业人数稳中有升,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22.7万人,比去年同期增长 3.07 %。二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。政府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岗位信息,全年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3.83万人,对带动农民就近就业、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三是发放稳岗补贴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,我市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、促进就业作用,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》,为648家企业11.38万人兑现了2015年度稳岗补贴6610.67万元。
(二)经营助增收
通过政策扶持居民创业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、加快农村电商建设等措施,带动城乡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,增速分别达6.6%和9.2%。一是政府强化创业扶持,通过优化市场经营环境、破除市场壁垒、减轻企业负担、扶持创业就业,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二是全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依托美丽乡村建设、农业特色基地、地方特色文化,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帮助农民致富、助力农民增收。三是加快农村电商建设,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。我市出台了《贵阳市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三年计划(2015-2017)》,着力建设农村电子商务聚集区、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和乡(镇)级农村电商便民服务店,加快农村电商建设,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,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。
(三)理财拓增收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特别是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,理财渠道日益多元化,房屋租赁、储蓄利息、股权分红等多层次的财产组合日益增多,推动财产净收入增长。一是受房地产政策调控、刚性住房需求持续旺盛、旧城改造、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,城镇居民“由购转租”和“以租养贷”现象日趋普遍,房租价格继续上涨,成为财产净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。二是随着“互联网金融”的飞速发展,“余额宝”、“招商贷”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工具成为居民理财新亮点,促进了财产净收入的增长。
(四)政策保增收
市委、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民政策,进一步增加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,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,为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净收入保驾护航。2016年1月1日起,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再次进行调整。目前我市城市低保标准划分为如下:第一档,我市六个区由每人每月530元提高到583元,增长10%;三县一市由425元提高到545元,增长28.2%。农村低保标准划分为如下:第一档,云岩区和南明区为6996元/年,比去年增加636元/年,增长10.0%;第二档,我市其余8个区(市、县)为3336元/年,比去年增加516元/年,增长18.3%。
三、制约居民增收的不利因素
居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,由于近两年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持续加大,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进程艰难,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动力趋弱、增幅收窄,在新常态下居民收入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难,制约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不利因素有:
(一)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
近年来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,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,工业企业增长速度放缓,劳动力成本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,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工资水平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。
(二)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趋于下降
随着经济发展,居民投资渠道虽然日益增多,但是财产净收入来源不稳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,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趋于下降。2014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分别为521元、458元和344元,增速分别为6.3%、-12.1%和-24.8% ,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,加上征地拆迁导致农村出租户减少,出租房屋收入减少造成财产净收入下降。
(三)农民增收面临困难
农民增收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: 一是收入增长不稳定。近几年农村居民除国家取消农业税、推行了粮食直补、农机具补贴、其他综合直补等刚性增加了农民农业收入外,其他收入增长机制不健全,收入增加不稳定,易受政策走向、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。二是农村居民缺乏技术和资金,就业创业难度大,维持收入增长能力有限。三是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不稳定,就业不充分,导致本该创造收入的群体不能完全就业。
四、促进居民增收的对策建议
(一)稳定就业形势,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
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,应广开思路多途径扩大就业渠道,确保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。一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,促进居民就业。结合贵阳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和区位优势,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,在融资、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,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。二是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,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,提供就业信息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,规范劳务市场秩序,加强劳动技能培训,增强城乡居民职业技能,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。三是做好困难群体帮扶解困工作,加大对下岗职工、残疾人、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,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,鼓励自主创业。
(二)强化政策扶持,拓宽居民增收渠道
强化政策扶持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拓宽居民增收渠道。一是优化创业环境,完善创业服务体系,拓宽融资渠道,积极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,营造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良好氛围,不断增加居民财产净收入。二是加强金融监管,鼓励金融创新,促进投资方式多样化, 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渠道和理财方式增加居民财产净收入。三是推进农村“三变”改革步伐,扎实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。继续加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力度,大力推进农村“三变”改革经验,通过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改革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加速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,推动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不断增长。
(三)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
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变动等,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,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,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制度,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。
(四)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
加大社会保障投入,完善社保机制,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,逐步实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,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标准,全力扩大社保覆盖范围。同时,加大对五保、低保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,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。
(五)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
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,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对农机、农资的补贴力度,协调金融机构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,落实农业保险并实施保费补贴,降低农业生产风险,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。二是充分利用我市的经济优势,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、乡村旅游等,同时制定有针对性扶持政策,打造新的农民增收增长点。三是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,提高就业能力,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自己创业就业,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。四是强力推进“大扶贫”和“精准扶贫”战略,探索实施“开发式”、“造血式”扶贫开发新模式,大力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,通过扶贫开发项目帮助农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。